个人简介
张爱艳(1972.4-),女,山东潍坊人,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法学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校证据鉴识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山东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中国科技法学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1995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山东政法学院并获山东大学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刑法学专业);201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毕业并获法学博士学位(刑法学专业)。
工作经历:1995.07-至今,山东政法学院从事刑事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山东省精品课程《刑罚学》课程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刑法学》主讲教师,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刑法学以及省级刑法学教学团队主要成员。获山东政法学院教师授课大赛二等奖;多次荣获“优秀教学奖”、“优秀教师”、“科研工作突出奖”、“优秀学业导师”称号;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讲授本科生课程:刑法总论;刑法分论;法医学;Introduction to Anglo-American Law 英美法(双语课程)。
讲授研究生课程: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论文写作。
挂职、访学、进修经历:
2016.03-2017.05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挂职副处长。
2013.02--2014.03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U.S.A.)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8.05—1999.01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技术室进修学习。
社会兼职及学术荣誉
主要社会兼职:
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中国科技法学会理事,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检察院、梁山县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青岛大学反腐倡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济南市天桥区监察对象廉洁教育活动讲师团讲师。
主要荣誉奖励:
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术新星”一等奖称号;
2012年获首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2014年获获首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二等奖;
2016年入选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双千计划”与山东省委政法委、山东省教育厅“双百计划”;
2016年获“第三届山东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2016年著作《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获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9年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五一劳动奖章)。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研究方向:刑法学、医事法学
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医学与法学的双重教育背景,在医事法学尤其是医疗刑法领域潜心研究:主持完成了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在研2项;出版著作3部、编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或主体转载。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首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一项,首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二等奖一项,厅、校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倡导医学与法学的科际整合、理论与实务的相互促进,从刑事一体化视角研究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强制医疗适用、生命科技犯罪等问题,有力推动了医学与法学的科际整合,在法学界与医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生物医学新技术引发的法律问题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2005-2007年,项目负责人。2008年5月获山东政法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技术制衡下的生命刑事法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08-2011年,项目负责人。
3、《生命科技犯罪的刑事法对策研究》,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2014年,项目负责人。
4、《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司法化研究》,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2015—2017年,项目负责人。
5、《强制医疗检察监督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2016-2017年,项目负责人。
6、《办理贪污贿赂犯罪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研究》,山东省人民检察院专题调研和理论研究课题,2016-2017年,项目负责人。
7、《DNA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与规制》,山东省法学会自选课题,2016-2017年,项目负责人。
8、《法律硕士(证据鉴识方向)培养机制研究》,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一般项目,2016-2018年,项目负责人。
9、《法学教育研究——以重构法学教育价值观为视角》,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2007-2009年,项目负责人。
10、《弱势群体刑法保护研究》,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重点课题,2010-2011年,课题组成员。
11、《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适用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项重点项目,2018-2019,项目负责人。
12、《区块链技术下涉数据犯罪研究》,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2018-2020,项目负责人。
(二)出版的著作
1、《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2016年10月获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9月获首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1984-2014)”二等奖;2014年9月获第二十次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生命科技的法律问题研究》(合著第一作者),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012年2月获第十八次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弱势群体刑法保护研究》(合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3月版。
4、《证据鉴识理论与实践》(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版。
5、《互联网医药法律问题研究》(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版。
(三)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医疗过失犯的限缩——以注意义务阻却事由为视角”,《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2010年9月获第24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精神鉴定意见的司法判定”,《法学论坛》2011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1期主体摘载。
2013年8月获第27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年12 月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1年度山东政法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3、“精神鉴定的评价范围——基于鉴定人与司法人员职权划分的思考”,《中国司法鉴定》201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9期主体摘载。
2014年8月获第28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 8月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4、“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研究”,《法学家》2010年第5期。2016年获第22次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5、“论注意义务阻却事由”,《政法论丛》200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09年获山东政法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6、“独立斡旋受贿犯罪之分析”,《兰州学刊》2010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011年获山东政法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7、“精神病”与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政法论丛》201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2015年获第21次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8、“非犯罪化与安乐死——以违法性阻却事由和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视角”,《政法论丛》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06年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山东政法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第十六次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9、“论监督过失责任”,《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0、“精神鉴定的合理启动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9期。
11、“脑死亡立法之探究”,《科技与法律》2009年第4期。
12、“刑事责任能力本质之新解”,《兰州学刊》2011年第5期。
13、“医疗事故罪的量刑研究”,《法学论坛》2004年第1期。全文收录于卢有学编著《医疗事故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006年获山东省第十五次法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4、“醉酒人刑事责任探讨”,《河北法学》2001年第5期。
2002年获山东省第十二次法学优秀成果学术类优秀奖。
15、“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基础及借鉴价值”,《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
2008年获山东省第十七次法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6、“论鉴定结论的效力”,《山东审判》2003年第5期。
17、“论医疗事故罪的主观方面”,《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卢有学编著《医疗事故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18、“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司法化研究——以刑法解释为视角”,《政法论丛》2006年第6期。
19、“无被害人犯罪探讨”,《理论学刊》2005年第9期。
20、“对刑事诉讼中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思考”,《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1、“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困境”,《山东审判》2001年第6期。
22、“刑诉法第120条第2款规定质疑——兼谈我国司法鉴定体制之完善”,《政法论丛》1999年第5期。
23、“精神鉴定之启动与司法判定研究”,《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荟萃》(2010-201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
24、“从旧兼从轻原则的新困惑”,《中国检察官》2016年第14期。
25、译文:“电子证据的相关问题”,Shawn Marie Boyne著, 《证据科学》2016年第2期 。《新华文摘》2016年第16期(2016年8月)全文转载。
26、村基层组织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认定, 《中国检察官》2017年第2期。
27、“间歇性”精神病人提法应予修正,《检察日报》2010年9月6日第3版。
28、“医疗行为免除法律责任的依据”,《法制日报》2003年10月23日理论版。2004年5月获山东省第十四次法学优秀成果优秀奖。
29、“弱势群体刑法保护呈现四个特色”,《检察日报》2011年9月5日。
30、从“被允许的危险”看互联网医疗,《健康报》2017年2月9日第6版。
31、强制医疗:法治之路怎么走,《健康报》2017年3月16日第6版。
32、我国网络盗窃犯罪的刑法规制,《刑法论丛》2017年第2卷。2019年1月获第24次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3、Psychiatric Evaluation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Judicial Civil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views of evidence law and forensic science,published in Australia by David R A Caruso Publishing, 2017.
34、“精神障碍者犯罪适用强制医疗之调研分析”,《犯罪学论坛》第四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1月版。
35、“专断医疗行为的刑法规制”,《刑法论丛》2019年第1卷。
36、“互联网医药中的犯罪问题”,《犯罪学论坛》第五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4月版。
(四)受邀英语讲座与会议发言
1、受邀讲座演讲人:“Mental Health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diana University Robert H. McKinney School of Law, November 7, 2013,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
2、受邀会议发言人:“On the Legalization of Euthanasia”,第十七届世界医学法学大会,October 18,2008, 中国北京。
3、受邀会议发言人:“Introduction to Criminal Law of P.R.C”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mparative Law's 2nd Annual Young Comparativists Conference,April 19,2013,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
4、受邀会议发言人:“Psychiatric Evaluation & Criminal Responsibility”,the 5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idence Law and Forensic Science, July23,20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5、受邀会议发言人:“Judicial Judgment of Psychiatric Evaluation Opinions”,the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idence Law and Forensic Science, August1,2019, 德国弗莱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