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成果奖 > 成果报告

《法律服务连万家: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教学成果报告

一、成果简介

面对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深层挑战,本成果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为根本指引,依托山东省重点教改项目“法律服务连万家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针对传统法学教育中价值悬浮化(思政与专业脱节)、知识单一化(跨学科融通缺失)、实践碎片化(教学环节割裂)三大症结,创新构建“价值-能力-实践三维一体”育人体系。通过“沉浸式”价值培养矩阵将国家战略需求转化为基层法律服务场景,以情境化案例教学与群众满意度赋分机制推动“德法兼修”内化落地;以“复合式”能力生成机制打破学科壁垒,开发“法学+社会学+心理学”融合课程群,组建双师混编导师组 ,建立以 “法律咨询采纳率”“纠纷调解成功率”为核心的实战评价体系;依托“法律服务连万家”平台设计“贯通式”四阶实践链条,实现认知训练(认知实习)→场景实战(专业见习)→社会服务(专业实习)→理论反哺(毕业研习)的进阶式能力淬炼,彻底破解学用脱节困局。

历经四年实践检验,本成果通过“法律服务连万家”平台深度淬炼学生能力:基层服务时长实现 数倍增长,跨学科解决方案采纳率超九成;学生通过真实案件处理有效实现理论反哺累计为全百余个社区提供法律服务,惠及群众超万人次。成果创新性获多重权威认可:学校获批山东省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孵化 2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人获评司法部“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个人” ;其经验在“立格联盟”高校专题研讨会作范式推广为高校与基层法治建设的深度对接提供了可复制的山东方案。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价值引领悬浮化

传统法学实践教学秉持“重技能、轻价值”理念,过度聚焦法律条文适用与诉讼技巧训练,对法律职业伦理、家国情怀及基层服务意识培育不足。这种“工具化”倾向导致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价值引领缺乏实效,使学生难将法律知识与社会责任感结合,易出现 “精于技巧、疏于判断”的现象,不符合“德法兼修”标准。

具体表现为:一是职业伦理教育浮于理论讲授,缺真实情境体验,学生难内化准则;二是家国情怀教育与实践脱节,学生处理事务时难悟法治价值,难结合个人与国家法治事业;三是基层服务意识淡薄,学生倾向大城市高收入岗位,基层法治人才匮乏。这种失衡阻碍教学目标实现,难满足基层对“有温度、敢担当”法律工作者的需求。

(二)知识结构单一化

现有模式局限于单一法学知识传授,跨学科融通缺失,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面对复杂法律问题易陷“知识壁垒”。传统教学以部门法为界,割裂法律体系整体性,学生孤立掌握知识,难形成系统思维,更难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基层法治实践中,法律问题常与经济、社会、文化等交织。如农村土地纠纷涉多部法律及社会因素,但学生仅能从单一法律视角分析,缺综合解决能力,导致法律分析与社会问题解决能力脱节,难满足基层多元化需求,也限制学生发展,削弱法学教育社会功能。此 “理论脱离实践”困境,使毕业生就业集中传统领域,难适应新兴行业需求,核心是缺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应用。

(三)实践教学碎片化

法学实践教学受时空制约呈“碎片化”,难建连贯能力培养体系。时间上,实践集中于暑期实习或零散实训,持续短、分散性强,各环节孤立,学生仅触实务皮毛,实习不足8周且多为辅助工作,效果差。

空间上,实践场所局限于传统法律机构,与基层治理场景脱节,学生缺基层实务经验,对基层需求认知有限。时空限制导致技能训练与基层实践难持续交互,制约应用型人才发展。“碎片化”实践脱离情境、消解丰富性,破坏实践完整性,加大理论与实践鸿沟。

综上,价值引领悬浮化、知识结构单一化及实践教学碎片化,严重阻碍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需系统性改革创新。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

(一)重构“沉浸式”法学实践价值培养体系

为破解价值引领悬浮化问题,山东政法学院依托“法律服务连万家”模式,从课程、实践、评价三维度构建“沉浸式”价值培养体系。

课程建设上,以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为核心,开发“基层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库”,将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议题融入模拟调解等实践环节。通过真实案例情境研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撰写反思性报告,体悟法治实践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实践环节构建“服务型实践”育人生态,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 “学生-教师-基层社区”常态化对接机制。组织学生深入20余个社区乡村,以法律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累计覆盖 10万余人次,让学生在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3.评价体系完善价值反馈闭环,制定 “法律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从任务完成度、价值判断力、服务态度等维度考核,通过“实践-反思-内化-践行”闭环,推动家国情怀从认知转化为行动。

(二)打造“复合式”法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针对知识结构单一化问题,学院从课程、师资、评价三方面改革,构建“复合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课程设置上,搭建“法学+X”复合知识体系,开设《社会调查方法》《心理学》等课程,形成多元融通课程群。如《农村法治》课程融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知识与乡村治理理论、农村产业发展等内容,引导学生以多学科视角分析基层法律问题。

师资建设组建多学科团队,校内整合法学、社会学等教师成立 “基层法治教研组”,校外联合实务专家建立“实践导师库”。在《法律诊所》等课程中推行“双师协同备课”,法学教师讲法律知识,心理咨询师授沟通技巧,调解员传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务深度互嵌。

评价体系转向“问题导向”,将基层法律服务成效纳入考核,以法律咨询采纳率、纠纷调解成功率等指标,推动评价重心从“知识复现”转向“问题解决”。

(三)设计“贯通式”全流程实践教学体系

为破解实践教学碎片化,学院构建“贯通式”全流程体系,以 “四阶递进实践课程”为核心,实现全周期法律服务融合。

第一阶段“认知实习”,整合《案例分析》等基础课程,依托仿真案例库开展模块化训练,组织学生走进实务部门观摩庭审,结合平台线上资源培育法律思维,完成理论到实务的初步过渡。

第二阶段“专业见习”,深化校地实践基地协同,嵌入“场景化实训”,学生参与案件全流程工作,借助平台案例复盘功能开展线上研讨,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专业实习”,依托平台对接基层需求,组建师生团队承办真实案件,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学生通过撰写《实践分析报告》系统提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阶段“毕业研习”,以基层实践为根基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双导师联合指导,20余篇基于基层实践的论文获评省级优秀,实现 “实践-学术”双向反哺。

该体系通过四阶段递进,将法律服务贯穿培养全程,打破教学与实践壁垒,提升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四、成果的创新点

(一)价值引领与实践育人的双向融合,破解法学实践教学中价值引领悬浮化难题

一方面,本成果通过“价值-能力”双向融合机制,构建“国家战略、基层需求、实践教学”转化链,将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宏观价值具象化为真实法律实训项目,使家国情怀教育可感知、可践行。另一方面,依托“法律服务连万家”线上平台,组织学生深度参与法律咨询、社区普法、矛盾调解等实务,在直面群众急难愁盼中激活法治为民的使命感,实现法律技能训练与社会责任内化的同步进阶。构建了价值观“可转化、可训练、可验证”的实践育人新范式,培养出了大批“懂法律、有温度、敢担当”的应用型法治人才。

(二)从“法律技能演练”到“问题解决能力生成”的法治人才培养范式重构

通过“法律服务连万家”深度链接基层社会,将学生置于矛盾争议化解、群体利益协调等真实场景中,倒逼其直面法律规范与社会情境的复杂交织。在此过程中,以基层法治问题为原点,动态融合法律解释、政策分析、社会调查等多维认知工具,形成多元知识整合驱动的矛盾化解能力框架,由此实现由“法条本位”向“问题解决”的能力跃迁。通过法学实践教育与基层治理的深度互嵌,构建起适应基层治理需求的法科生复合能力体系,使其成为善用法律工具与法治思维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应用型法治人才。

(三)数智赋能开创法学实践教学“持续性、全链条”育人新路径,破解实践教学碎片化困境

依托“法律服务连万家”平台,针对法学实践教学“碎片化”矛盾展开革新:一是强化时间维度持续性。构建“四年一贯”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大学四年均有适配的实践教学内容,融合学期与假期场景,形成“日常浸润、集中突破”的连续培养模式,打破传统法学实践性教学的“阶段性割裂”。二是突破空间维度物理限制。打通“校内实训、校外实务、基层治理”场域,推动第一课堂“实践教育课”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的有机融合。打通法学实践教学的空间阻隔,形成“虚拟+实体”“校内+社会”的立体化育人网络。

五、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一)促进学生群体成长进步

学生深度参与基层法治实践,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步提升:累计审查地方立法及规范性文件200余件,处理群众法律咨询1000 余件,提供法律意见480余份,代写文书160余件,调解纠纷近百起,独立承办法律援助案件36件,完成认罪认罚审查见证300余件,直接服务基层法治建设。师生团队深入济南 10 余个社区、工地开展普法宣传50余场,通过法律话剧、专题宣讲等创新形式覆盖群众10万余人次,在提升公众法治意识的同时,锤炼出 “法理与共情兼备” 的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推动法学专业内涵式升级

以法律服务能力塑造为核心,重构实践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打破“重知识轻能力”传统,构建“规范认知(大一)→场景实战(大二)→基层问题解决(大三)→理论反哺(大四)”的进阶式实践教学链。实践课程占比提升至30%,《民事法律诊所》《家事法律诊所》等10余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实践课程或思政课程,形成 “实战赋能教学、教学反哺服务”的闭环生态,推动专业向 “实践型、应用型”内涵式发展。

(三)师资队伍能力跃迁

成果赋能法学师资队伍结构性升级:“法学实践教学团队”“法庭科学教学团队” 分别入选省级第二批、第三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获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省教师创新大赛二等奖1人,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吸纳法律实务及多学科专家组建实践导师库,形成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立体师资结构,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四)辐射带动同类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成果在同类高校中形成广泛示范效应:2021年山东省法律援助中心专项推介会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 24 家省内单位实地考察并借鉴实践模式;依托第十三届“立格联盟”高峰论坛(202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题研讨会(2025),向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10所全国政法院校推广经验,为同类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的路径参考。

(五)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成果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中国教育报》(2025 年4月9日)刊发《多维发力、创新应用型法学教育体系》,系统介绍成果经验;央广网、大众网等媒体推出《实践导向,数字赋能》《法学实践教学融入乡村振兴》等专题报道,从信息化建设、基层服务等维度解析价值。权威媒体的专业解读扩大了成果社会关注度,推动实践育人理念与基层法治服务模式的广泛传播。

六、反思与展望

反思现有成果,仍存在三方面提升空间:一是数字平台的智能匹配精度有待加强,基层需求与学生能力的动态适配效率需进一步优化;二是跨学科融合深度不足,部分课程仍存在学科壁垒,多学科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效能需提升;三是长效跟踪机制尚未完善,对毕业生基层服务的持续赋能与效果评估体系有待健全。

未来将从三方面深化改进:其一,升级“法律服务连万家”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构建需求-能力智能匹配模型,提升服务精准度;其二,推进“法学+”课程群的深度重构,引入人工智能、乡村治理等前沿内容,建立跨学科联合攻关项目;其三,完善“培养-服务-反哺”全周期跟踪机制,通过校友联络网持续追踪基层服务成效,形成可持续的实践育人闭环,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更长效的人才支撑。





刑事司法学院

刑事司法学院公众号
Copyright©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中国山东省济南市解放东路63号 联系电话:(86)-531-88599878
鲁ICP备 10007285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